今天是       clezxzxx@126.com 校长信箱
信息检索
注册     登陆        

“幸福教育”的社会诉求
2015/2/16 22:36:14     来源: 转载     点击: 1554

                 

 教育要为人生幸福奠基,人生的幸福也要从幸福教育开始。幸福教育,从何而来?

教育需要敬畏

 教育的过程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未知世界存在足够的虔诚和敬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会专心致志,进入心无旁骛的纯净境界,如此必有所成,抵达“灯火阑珊”的幸福之境。教育于个人而言是为人生奠基,而于社会,即是“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不应仅有居高临下的恩赐式的重视,还必须待之以基于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未来的敬畏。此前媒体披露,上海一小学校长拒绝警察入校向一经济犯罪嫌疑人子女调查取证,这位校长值得尊敬,他是一位对教育心存敬畏,有职业坚守的教育家。而某地因地震受灾香港同胞捐建的学校建成一年后因房地产开发而被推倒;有的地方教育规划预留用地屡被调整;优质教育资源被协调成房地产的卖点,甚至给老师下达售房任务。如此这些,在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今天,着实让人纳闷、费解。长远看来,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两者是相互促进统一的,如果短期有矛盾,应该为教育让路,因为,为教育让路,也是为未来铺路。

教育需要尊重

 教育需要的尊重,不仅仅在于社会“尊师重教”的层面,首先需要尊重的是教育规律。政府、社会不能把其他行业管理中刚性的、原则的管理模式和运行规则简单地加之于教育,教育需要更人文、柔性的管理。在保证贯彻党的办学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让教育有相对自由、自主、开放的发展、成长空间,让学校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只能是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切不可好大喜功,盲目推进。同时,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判断分析、决策规划要契合实际、科学可持续,切不可头脑发热、盲目跟风,好心办坏事。

 尊重教育要倡导知识至上、人格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维护人的尊严,保证人的人格平等。要根据知识分子的特点来管理知识分子,靠学问与人格的威信来示范引导,不能倚仗行政权力去威压制约。在当前教育管理上仍然有着很深的行政等级制烙印,从上到下的教育管理制度大多立足于如何管住、管好教师、学生的约束机制,而缺乏引导解放思想、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长此以往,教育如何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

 尊重教育就要让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彼此都受到对方的尊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一个信息、价值观多元的现代社会,如何形成师生平等、互爱互信、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远不是教育内部的事,还需要社会、家庭共同思考和促进。

教育需要理解

 教育是一项最大的社会民生事业,当然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对教育持一种理性、理智和理解。就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市教育总体水平比较高,义务教育阶段班生数控制在40人以内,学生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其原因在于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当前,教育均衡问题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在笔者看来,当前教育最大的不均衡在于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家庭对子女教育在意识、能力、精力、物质等方面的差距。在政府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教育现实,城市经济条件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好的家庭子女普遍“教育过度”“教育过剩”,而全国还有5000多万名“留守子女”,其中很多都缺少家庭有效监护。虽然学校普遍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但对如此大规模的“留守子女”家庭监护教育的责任转嫁给学校和教师,客观上都是教育所不能承受的重压。所以,教育的成就不单是教育自身所能,教育的问题也未必都是教育自身所为。

 教育的幸福还需要社会宽松的环境和宽容的心态。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对待学校、老师的责任。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道义上有着教书育人的无限责任,但对责任的追究只能立足于底线的有限责任。学校、教师不可能包揽学生的一切,对学生的一切负责。媒体曾经披露,深圳某中学一位教师针对当前学生的人文缺陷,开设“人文素养课”;陕西师大附中一位教师探索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能力。这两位老师有着教育理想和职业担当,主动开展创新与探索,本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一些家长却认为弱化了学生的应试训练,不利于学生升学而质问其动机,有的甚至上访,认为其不务正业,教“坏”了孩子。没有社会、家庭的理解和宽容,在现行体制下,教育内部脆弱的创新智慧与灵感就会被扼杀,受伤的又岂只是教师?

教育需要支持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从党委政府层面来说,主要是在人、财、物的支撑保障方面如何体现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既要把教育摆在各项事业靠前的位置先保障、先落实、先发展,是之谓“先”;更要在发展标准、发展质量、发展内涵上不断优化提升,是之谓“优”。要改进对教育的统筹管理,从“管事”层面来说,就要在绝对保证党的办学方针和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减少过于频繁的行政干预。会多、部署多、检查多、文件多,让学校不堪重负,根本无法完成各级各类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于是形式主义泛滥,很多活动部署的执行结果都违背初衷并形成负面效果。从这个背景来看,也许对教育的最好管理就是“不管”,让学校安心、专心、静心做该做的事。从“管人”的层面来说,要让了解教育的人来管教育。教育局长可以从其他岗位转任,但前提应该是对教育有思考、有研究、有感情的人。一般来讲,校长应该从教师中来。很难想象,不了解教师、不了解学生、不了解教育教学过程的人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校长。

 教育是一项覆盖全时空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个方面的责任担当。曾经耳闻目睹的两件事,令笔者对当前的社会责任担当感到忧虑。其一是笔者在北京学习期间,曾满心虔诚地独自前往一全国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凭吊抗战英烈,令人想不到的是该处收费30元,且对学生也不免费。我想,国家对其管理与保护应该拨有专款,它切不应该成为收费谋利的商业资源!时过多年,不知今天是否免费开放?其二是,为丰富未成年人文化生活,各地电视台相继开办少儿频道。笔者曾收看到一个地方少儿频道节目,却发现其很长一段时期播放的是配合当时市场热卖的一款昂贵玩具的相关节目,其市场煽动力远远超过普通广告。本应承担的公益责任完全被利益收买了,令人深感忧虑。

 教育还需要家庭的支持。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教育目标上要有同一性。笔者调研过一所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问及学生近期最现实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令人意外的是十几位学生都回答说希望考进市区一所知名的民办初中。我相信这主要是家长灌输的结果,因为在学校,老师鼓励按政策免试对口就近入学。家庭与学校在学习管理上要有协调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过程要有全时空的有效管理。家庭与学校要衔接好学生校内与校外的管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内容上要有互补性。家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综合平台,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劳动实践能力提高、身体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具有学校难以比拟的资源优势,家庭重视孩子这些方面的教育,就是对教育的最好支持。

 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成长发展的发端,也为时代轮转、更替、进步之肇始。社会期待幸福,应该先关注教育的幸福。社会创造幸福,就先从创造幸福教育开始吧。

上一篇: 我校举行庆祝“三八”节活动
下一篇: 节前慰问老同事 二中真情送温暖

福建省长乐第二中学 No.2 Middle School Changle Fujian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502207号-1

学校地址: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上陈路87号 邮政编码:350211    闽公网安备 35018202000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