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clezxzxx@126.com 校长信箱
信息检索
注册     登陆        
首页 > 历史 > 最新资讯 > 正文

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提纲(必修二)
2016/1/14 9:34:32     来源: 原创     点击: 5316

高三历史期末复习提纲(必修二)

史地组  吴洪水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其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其地位和影响如何?

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形式;  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③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交往合作;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

地位——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影响——①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古代中华文明成就的基础;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有何认识?

特点——①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经济形态:自给自足。

因素——有利:①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  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生产关系)的调整;  重农抑商政策;  重视兴修水利等。

        不利:①政局动荡;  政策因素;  ③土地兼并;  自然灾害等。

认识——农业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政策。

3、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三种主要经营方式?有哪三大主要生产部门?发展概况如何?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征?

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部门——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概况——①夏商周: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并存的局面;  明朝前期: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分布最广,占自然经济重要地位,民营手工业起辅助作用;  明朝中期: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特点——①历史悠久,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场手工业。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怎样?

先秦——商业兴起  商朝时期: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打破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

秦汉——初步发展  措施: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武帝盐铁官营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  严格限制商业;  “坊”“市”分开。

        表现:①长安、洛阳等商业中心;  对外“丝绸之路”。

隋唐——进一步发展  原因: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大运河开通。

        表现:①城市:柜坊和飞钱;  ②乡村:集市繁荣;  ③外贸:广州市舶使。

宋元——空前繁荣  原因:①两宋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元朝统一,交通发达;  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表现:①打破坊市界限,有早市、夜市、草市;  商品种类增多,各种集市出现;  边境贸易(榷场)繁荣;  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海外贸易发达(元大都、泉州、杭州)。

明清——国内商业鼎盛  外贸萎缩  原因:①国家统一;  农业、手工业发展;  海禁、闭关政策。

        表现:①城镇经济繁荣,江南为盛;  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商帮(晋商、徽商)、会馆;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长途贩运贸易,白银流通等;  广州十三行。

    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概况怎样?其原因和历史地位怎样?为什么发展缓慢?

时间——明朝中期以后。

地点——江南地区。(苏州、杭州、松江)

部门——丝织业、棉纺织业。

标志——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工场出现。

原因——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繁荣。

地位——(特点)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出现在少数地区的个别行业,稀疏而微弱;  发展缓慢,不占主导地位。

原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具体原因: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国内市场狭小;  重农抑商政策,使资金和劳动力短缺;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思想文化专制,导致科技落后;  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的限制。

    6、中国古代王朝为什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目的——①直接:确保封建政府的赋税征收和兵源;  根本: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影响——积极:(封建社会初期) 有利于促进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巩固封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

        消极:(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维护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经济原因。

    7、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原因——根本:(经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直接:(政治)防止西方殖民扩张及东南沿海抗清斗争;  主观:统治者盲目自大。

影响——积极:是消极防御手段,一定时期内起了民族自卫作用。

        消极: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商品经济发展;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重要标志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表现——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破产)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机器工业开始出现。(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

标志——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影响——积极:①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消极:中国经济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的?有何特点与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一个怎样的曲折历程?

原因——(条件)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①一些官僚、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

特点——①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  部门: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  状况:民族工商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不是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冲击下而产生的“早产儿”)

影响——①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局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与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具有依赖性,使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是什么?各有什么影响?

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实业救国”浪潮。

        影响:①(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②(经济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短暂春天——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到一战期间)

        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中华民国政府奖励实业;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影响:①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促进了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较快发展——19271936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  (黄金时期)

        原因:①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政局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积极支持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掀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人民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日趋萎缩——19371945 (抗日战争)

        原因:①战争破坏;  ②日军吞并;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陷入绝境——19461949 (解放战争)

        原因:①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美货充斥中国市场;  官僚资本的挤压;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灾难。

    4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史中的地位、作用怎样?

因素——有利:①列强经济侵略,加快自然经济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爱国精神。

        不利: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束缚;  ②长期战争、革命,政局动荡;  ③重农抑商等传统思想束缚;  ④民族工业自身局限性: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不能独立、充分发展,

始终未能成为经济主导。

作用——经济上: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政治上: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5、洋务运动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宗旨是什么?有哪些方面内容?其性质和影响怎样?有何启示?

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面临内忧外患;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洋务派的形成。

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宗旨——中体西用

内容——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筹划海防;  d、创办新式教育。

性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经济上:①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军事上:创办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外交上: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教育上: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局限性: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先进生产力,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其失败是必然的。

启示——①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必须与自主发展相结合;  发展生产力,必须变革旧的封建制度。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1、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重点发展重工业?有何特点与启示?

背景——①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内容——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①重工业地位重要;  近代重工业落后;  加强国防的需要;  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

特点——①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启示——①工业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  实事求是;  具有渐进性,长期性。

2、十年探索的的主要失误表现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原因及其实质是什么?有什么影响?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十年文革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什么影响?教训(启示)是什么?

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指导思想)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标志)

原因——①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对国情认识不足;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认识不足。

本质——“左”倾冒进错误。

影响——①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①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不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①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教训——①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抓住发展机遇。

3、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哪些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成就——①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失误——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年文革。

教训——启示: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等。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有哪些?有何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的?

取得哪些成就?

决策——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背景——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

        国内: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过程——①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推进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初,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成就——①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原因——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群众基础。

特点——①把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把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实质——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

原因——城市经济体制的弊端,使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发挥。(主要弊端:政企不分,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市场作用,分配上平均主义)

内容——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②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③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意义——①使国有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快速发展。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含义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特点?

原因——①改革始终没有突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积极性;  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③改革开放积累了实践经验;  ④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思想束缚。

含义——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优化配置)

特点——①经济结构:公有制的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的长处;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

原因——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中国人追求个性解放。

特点——①从保守、呆板到适体、方便;  中西并存,中西合璧。

    2、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特点、成因和影响是什么?

特点——①逐渐开始近代化,铁路、水运、航空都有一定发展;  ②受西方列强控制与操纵;  ③地区发展不平衡。

成因—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积极兴办近代交通;  帝国主义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控制与操纵中国交通;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对了交通发展不平衡。

影响——积极:①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改变出行方式,加快生活节奏,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了生活质量;  ③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④加强中国与世界联系,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消极:①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负面影响;  近代中国铁路大多被列强控制,便利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

专题五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新航路开辟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社会根源:欧洲人到东方的“寻金热”;

        思想根源: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直接原因)

        宗教因素:教会传播天主教。

条件——①西欧经济发展;  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支持;  航海、造船技术发展;  地理知识进步,地圆学说。

影响——对欧洲:①引起“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商品种类增多;  引起“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证明地圆学说,冲击神学理论。

        对亚非拉:①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掠夺,民族危机;  客观上冲击了落后制度和思想观念;  打破亚非拉封闭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

        对世界:①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加强世界联系;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早期殖民扩张的原因、方式和影响是什么?(对世界市场的拓展作用)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方式——①野蛮的掠夺财富;  ②贩卖黑奴;  ③种族屠杀;  ④组建垄断性贸易公司。

影响——①为西欧提供了资本、市场、原料,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②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引发殖民战争。

3、什么是工业革命?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果?工业革命的影响怎样?

概念——从手工生产到机器大生产的飞跃。

条件——政治前提:英国最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

        资金:殖民掠夺,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来源;

        市场:通过殖民争夺,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拥有广大殖民地市场;

        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来源;

        技术:手工工场的发展,积累生产技术经验。

成果——①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成为机器动力;(自然力发展到机械力)

        交通:蒸汽机的应用,促进交通工具的革新,火车、汽船发明;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影响——英国:①提高社会生产力,最先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厂”;  ②加快城市化进程;  ③殖民侵略(鸦片战争);  ④环境污染;  ⑤经济危机。

        欧美: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北美广泛开展,推动世界工业化进程。

        世界:西方国家加紧对外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政治: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统治巩固。

        经济: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思想:①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②马克思主义诞生。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条件)是什么?其标志、中心和主要成果是什么?产生了什么

影响?

背景——条件:①欧美国家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大量资本的积累;  ④科技成果和创新。

标志——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中心——美国、德国。

成果——发电机、电动机;  交通工具;  电器发明。

影响——①电力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器时代”;  ②电力、汽车、石化等新兴工业发展;  ③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④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形成的途径有哪些?形成基本过程和影响怎样?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途径——方式:①殖民侵略,殖民扩张;  国际贸易的发展;  人口和资本的流通。

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西欧殖民扩张,把许多国家和地区纳入世界殖民体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欧美国家加紧殖民侵略,把更多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影响——①促进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世界性经济危机出现。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其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

背景——①经济危机,美国陷入困境;  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危机加深;  罗斯福当选总统。

内容——①对金融、工业(中心措施)、农业的调整;  保护劳工权利;  社会福利。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影响——美国:①缓和了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避免法西斯上台;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福利国家”奠定基础; 

        世界: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二战后为西方国家普遍借鉴。

        局限: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背景和表现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些变化的本质?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何启示?

背景——①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提高;(根本)  思想: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教训:3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

表现——①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制度:福利政策,福利国家;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  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知识经济”。

特征——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认识——①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资本主义对生产力还有发展潜力和生命力;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启示——①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科教兴国,融入全球化。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如何正确认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错误表现有哪些?

评价——①为战胜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取得军事胜利,提供了保障;  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一种尝试;  它不是苏俄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准确途径。

错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动摇了工农联盟;  全盘国有化超出国家财力、物力、人力范围;  取消市场、否定货币价值规律,阻碍生产力发展。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质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量征集制;  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恢复商品买卖,自由贸易;  分配:按劳分配。

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

作用——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为俄国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怎样?有何特点?产生什么影响?其工业化道路有何特征?原因是什么?导致什么后果?有何启示?

形成——①1925年实施工业化方针;  1927年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  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

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影响——积极: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为日后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抑制了经济建设积极性;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牺牲农民利益,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阻碍国民经济发展。

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①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威胁)  巩固国防的需要;  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  吸取当时中国的教训。

后果——①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影响国民经济长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无法改善。

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关注民生,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

4、苏联社会改革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失败?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标志是什么?有何启示?苏联解体产生了什么影响?

背景——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容易暴露;  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③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的影响。

原因——缺乏正确指导思想和科学精神;  没有从根本上打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成立“独联体”,标志苏联解体。

启示——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加强执政党建设;  防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影响——①标志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教训;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陷入低潮。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内容怎样?有何特点和影响?

背景——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力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经济衰落;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贸易秩序混乱。

内容——①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两大机构:世界银行S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BM),确立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1947年,签署了“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

特点——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么贸易体系)

影响——①稳定了国际货币金融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稳定了国际贸易秩序,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促进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  美国取得主导地位,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和经济霸权。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影响是什么?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原因——①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国际竞争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影响——积极:①促进集团内部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  ②推动经济技术合作;  ③有利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消极:①贸易“保护主义”;  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

背景——①西欧国家相似的文化传统;  二战后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  面临苏联威胁和美国控制。

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盟宣告成立。

影响——①经济:推动欧洲经济发展;  ②政治:使欧洲的国际地位提高;  ③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主要表现有哪些?其影响怎样?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准确对待经济全球化?

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   市场经济的发展;  资本的全球流动;  科技革命的推动;  ⑥跨国公司的推动。

表现——①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影响——积极:①推动了世界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消极:①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极大挑战。

态度——①抓住机遇,积极参与;  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016、1、10

 

 

 

 

 

 

 

上一篇: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下一篇: 福建省高中高级教师专项培训的认识体会

福建省长乐第二中学 No.2 Middle School Changle Fujian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502207号-1

学校地址: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上陈路87号 邮政编码:350211    闽公网安备 35018202000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