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考察、听课、交流中我发现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许多困惑和问题,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一、 关于教学目标的反思。
知识、能力、价值观,教学的“三维”目标谁重谁轻?是课改中课堂教学不易把握的方面。我在许多课堂中都发现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是不容易的。在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上往往有两个误区:
一种误区是重知识目标,轻能力提高,轻必要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单一,他们不敢搞或者不愿搞课改,主要的担心是害怕课改主张的教学方法影响高考成绩。
显然高考的压力使课改
其实,真正了解高考的都会发现,现在高考的改革越来越贴近向新课程、新课标。高考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大,考题越来越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靠死记硬背的学生考不了高分。福建省教育厅负责人在2008年暑假会议上明确表示:新课程高考要让改革者受益。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香港大学、香港科大拒录10多名状元、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自主招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很严格,考试环节经常是围绕某一个热点话题不同小组进行辩论,从中考察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
我认为新课程的推进有利于高考成绩的提升,是不矛盾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是一个顺向的因果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课程方案,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考试方案和考试标准。因此,我们当务之急是很好地研读课改方案和课程标准,并很好地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提高在课标精神指导下的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
另一种误区是过分强调人的思维品质、创造能力的培养,一味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忽略了知识目标的落实。不少课堂形式化地、频繁地开展肤浅的交流互动,而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训练,课堂感觉是热热闹闹,但基本的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出现了华而不实的倾向。听课时发现有的课堂自主探究活动的目标不明确,表面上很热闹,但不知道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看不到自主活动与知识目标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种过于热衷形式的创新导致教师疏于研究挖掘课程和教学中那些更有价值的东西,课堂失去了灵魂和应有的学科内涵,学科应有的魅力在淡化和模糊,这是一种浮躁的作风和肤浅的学风。
二、关于课堂主体的反思
教师和学生谁是课堂的主体?古今、中外有着不同的回答和争论。学生上课的地方古时叫学堂,现在叫教室,称谓的改变反映出古今教学观的不同。教育哲学家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他的思想影响了美国近半个世纪,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则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新课程关于课堂主体的观点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实中我们发现这也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听课中发现个别老师依然一言堂、满堂讲,置学生于不顾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部分课堂上仍然存在。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毫无反应,那叫演讲,不叫教学,因为课堂不能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是为了学。课堂教学要追求互动对话,要重视生成与体验,要在创设和谐、民主、互动、科学、参与的课堂中不懈努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扮演好策划者、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老师要有充分的控制权,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做到收放自如。
三、关于教学形式的反思。
关于教学形式也有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在教学设计中,备课中依然是关注教什么比较多,面对怎么教?缺乏深入细致分析准备,课前的设计还显不够,课堂沉闷,学生活力不够,虽然也有提问、小组讨论,但学生互动不起来,原因是或设问过高,问题太抽象,学生回答起来难度太大;或者设问过低,问题难度太小,甚至学生感到很幼稚,不屑回答;或者提出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无从回答。另一方面是为了赶时髦,课堂过分热闹,太花哨,课件图片满堂飞,设问太多,活动太频繁,缺乏逻辑主线,形散神也散了,搞得教师自己都迷失了,学生则被老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学生静不下来,活动的设计与知识点的关联度不大,学科的灵魂和内涵缺失,课堂效果并不好。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课改,不是新课程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大道至简,教学过程要朴实,不要过分华丽。目标要简明、内容要简约、教学环节要合理、简化,教学手段要简便、实用,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因此简单教学,其实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我曾听了一节课,老师一开始就抛出来一个话题问大家:一根重量很轻的针放到水里会立即沉底,一艘万吨巨轮可以漂浮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为什么?学生热烈讨论后回答是浮力作用,老师紧接着就导入浮力内容的教学,简洁、新颖的开端使这节物理课成功了一半。
四、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刚接触新课
出现这种困惑甚至焦虑,很大程度上是许多教师对教材的模块特点把握不准导致的。他们依然采取传统的一讲到底的作法,不敢放手去实现对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不懂得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少教师备课把握不准重点难点,设计过满,未能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学任务一律以教来呈现,对教参的过分依赖,资源意识缺失,出现了节奏拖沓、容量过大、甚至奢侈地浪费时间的现象。
现在,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普遍推开,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又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防止矫枉过正,防止走偏,要确保课改的正确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困惑。但是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叫改革,我们要以主动积极、同时又科学稳健的姿态去接受挑战,以新的课程改革推动学校思想的解放,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长乐二中物理组 曹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