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新中国初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背景——a、新中国成立,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c、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成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 新中国初期,文学艺术的重要成就有哪些?主要特点是什么?
成就——a、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 (《红岩》《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谁是最可爱的人》《雷锋之歌》等)
b、电影、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电影:《上甘龄》《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李双双》《五朵金花》《早春二月》等; 戏剧:《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等;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歌剧:《洪湖赤卫队》;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特点——a、内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
b、思想:讴歌人民共和国,讴歌祖国的革命和建设
c、方针: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形式:革命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出现第一次文艺创作高峰
2、文革十年:文化凋零
原因——a、“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偏离“双百”方针,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
b、红卫兵破除“四旧”运动的破坏
c、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表现——a、文艺工作者遭迫害 (大批文艺界知名人士被划入“文艺黑线”圈子,遭到批斗,甚至被迫害致死)
b、文艺作品遭封杀,百花凋零 (许多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标签,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种、剧目和文艺形式被勒令停止上演)
c、文艺战线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
3、新时期:文化体育事业繁荣
原因——a、背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全面展开,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为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b、方针: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c、主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热情努力创作,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表现——文化体育事业出现了第二发展高峰
(体育:1979年中国重返奥运会; 20世纪80年代女排“五连冠”; 1984年许海峰获洛山基奥运会第一枚金牌; 1992年获巴塞罗那奥运会金牌第四名(16枚); 1996年获悉尼奥运会金牌第三名;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并获得金牌第一名)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内容——(对象)教育向工农开门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及大学预科)
性质——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
成就——a、确立了新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b、扫盲教育、识字教育成果显著
c、建立一批大学和新专业
d、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e、为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造就了大批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
2、“文革”时期:“教育革命”
原因——受极“左”思想影响
挫折——a、学校停课闹革命,教育秩序混乱
b、各级学校招生工作处于停顿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大批知识分子失去深造机会
d、“教育革命”(领导体制、教学体制、学校学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被“改革”)使教育质量大幅下滑
影响——造成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的人才断层,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原因——(措施)a、教育界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新生
b、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c、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e、教育立法,初步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
成就——a、基本实现“两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b、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教育迅速发展
c、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d、初步形成高等教育体系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初期:科研起步
背景——a、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科研机构少,科技人员缺乏
b、科学技术基础薄弱
措施——a、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b、成立科研机构 (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1958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c、欢迎海外科技人员归国 (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成为我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d、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成就——国防科技:a、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我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b、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农业: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文革”时期: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原因——科研机构被拆散,科研工作陷入瘫痪
后果——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领域,差距越拉越大
3、新时期: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背景——(条件)a、“文革”结束,邓小平主管科技教育工作
b、在全国科技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c、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d、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开始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有步骤的改革
e、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f、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g、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 (“863计划”、“火炬计划”等)
成就——核技术: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少数拥有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空间技术: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1900年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运载火箭:“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我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
信息技术:1983年,成功研制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2002年,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生物工程:2001—2002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测序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意义——我国尖端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对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原因——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b、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和推动
d、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e、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意义——a、增强了国防力量,巩固了国防
b、增强了综合国力
c、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