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clezxzxx@126.com 校长信箱
信息检索
注册     登陆        
首页 > 历史 > 最新资讯 > 正文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专题四)
2008/1/21 18:53:46     来源: 原创     点击: 4861

长乐二中高一历史集备组材料之四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专题四)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建立:
    背景(条件)——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b、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政策,为新中国成立指明了方向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
    标志——1949、10、1、  开过大典
    意义——a、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b、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2、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确立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最高权力机关
                     中心议题: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
    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b、1954年,召开第二届政协会议,这时政协会议已转变为单纯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
                   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个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先后顺序)
    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特点——a、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    b、多党合作的共同目标是服务社会主义事业;    c、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和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问题。
    我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原因——a、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错误估计    b、目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c、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全面发动——a、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文革全面发动    b、领导机关:“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
    全面夺权——a、造反派夺权活动首先从上海开始    b、造反派在各级地方建立的新的权力机关是“革命委员会”
    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重大决策——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a、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b、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d、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新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成就——a、1982年五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1997年党的“十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c、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形成——a、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b、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阐明统一后台湾的制度不变。
           c、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构想。
    说明:《告台胞书》建议两岸“三通”:通航、通邮、通商。
          叶剑英谈话:《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包含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2、香港回归:
    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综合国力提高。
    经过——a、中英以“一国两制”为基础,进行香港问题的谈判;    b、在英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1997、7、1,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意义——a、结束外国的占领,开创了香港与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b、标志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c、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澳门回归:
    1999、12、20、以“一国两制”形式收回澳门主权。
    4、“九二共识”:
    1992年,大陆海峡关系协会、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
    说明: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上一篇: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专题五)
下一篇: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专题三)

福建省长乐第二中学 No.2 Middle School Changle Fujian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502207号-1

学校地址: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上陈路87号 邮政编码:350211    闽公网安备 35018202000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