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长乐二中 吴洪水)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会说出中国古代几种基本的经济政策
(2)会描述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重要表现及其后果
(3)能复述中国古代区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后果
(4)能复述中国古代工商业管理政策的特点及其主要表现
(5)会描述中国古代统治者抑制奢侈、提倡节俭的主要原因
(6)会总结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1)参照“导学提纲”,阅读教材,归纳要点,回答相关问题
(2)应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进行推理分析,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及时进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重农抑商、闭关政策的消极后果,感悟今天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感悟崇尚节俭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意义,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二、导学提纲:
1、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重要表现?后果怎样?
2、中国古代区域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后果怎样?
3、中国古代对工商业的管理政策有何特点?有什么重要表现?
4、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什么把抑制奢侈,提倡节俭作为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
5、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何例证?
三、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王朝对各经济部门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中国古代几种基本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一种基本的经济管理政策,在古代始终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1、概念——重视农业,压制工商业。(“商”包括“工商业”)
2、原因——a、小农经济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基础。(规模小,非常脆弱,需要保护)
b、农业是中国古代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可以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国家强盛,社会安定)
(重视农业,为什么要压制工商业?说明工商业发展会给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会有什么不利?)
c、商品经济(工商业)发展,会转移农业劳动力,减少政府的赋税、徭役、兵役的来源。(减少财政收入和兵源,因为农民是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请同学们回顾已有知识,中国古代哪些具体经济措施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3、表现——a、奖励耕织 (如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的内容,其他一些王朝也有类似的措施)
b、兴修水利 (古代修建众多水利灌溉工程,还有农具改进、农业经验和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培育等)
c、减轻农民负担 (两汉初期、唐初、明初、清初等都给农民一定土地,减轻赋税徭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行“官营”制度 (汉武帝时代起,实行“工官”制度)
e、对“市”的严格管理 (唐朝之前,城市商业区“市”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f、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古代王朝压制工商业的通常手段)
g、限制手工业规模 (尤其明清时期,手工工场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往往限制手工工场的设备和工人的数量)
h、实行“海禁”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政策)
等等……
(重农抑商的原因、表现,应从“重农”、“抑商”两个角度去分析归纳。“重农”方面的表现可联系第一课农业经济的有关内容归纳;“抑商”方面的表现,可联系前两节课“手工业”、“商业”经济的有关内容,并阅读教材P21古代工商业管理的内容进行归纳。)
4、后果——a、重农:保证了农业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b、抑商: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活力,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
c、闭关: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1、概念——因不同地区发展条件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
2、特点——严重倾斜 (畸轻畸重,过分、极端)
3、表现——a、秦朝重视关中,忽视关东。
b、东汉“南阳帝乡”、“河南帝城”享受优待。
c、东汉以后,东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
(反映统治集团目光短浅,地方本位主义的狭隘观念。唐太宗胸怀就比较远大,采取平等政策,于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4、后果——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和谐、不健康,畸形发展)
(三)工商业的管理
1、特点——a、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全面、具体、严密。
2、表现——a、古代王朝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b、对“市”的严格管理。
c、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d、王莽时期实行“五均六莞”的经济政策。
e、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f、秦律的条文全面、具体、严密。
3、影响——a、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保证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
b、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c、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四)禁奢侈
“温饱思淫逸”,在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富足的历史时期,容易形成奢侈之风,抑制奢侈,提倡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什么要提倡节俭,抑制奢侈?
1、原因——a、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社会财富的积累非常不易。
b、奢侈之风,不利于国家富强,引发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维护统治。
c、作为抑商的辅助政策和具体步骤。
2、表现——汉成帝、汉哀帝均下诏制止奢侈;
历代开明政论家均对奢侈之风发出警告。
3、结果——中国古代奢侈之风往往盛行于上层社会,因此禁奢侈难于取得实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中国古代几种基本的经济政策,通过对这些经济政策的探究,同学们是否看出了它们的基本特点呢?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a、重农抑商(如上重视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等)
b、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畸轻畸重。如上秦朝重视关中,忽视关东;东汉“南阳帝乡”“河南帝城”享受优待等)
c、对工商业的管制全面、具体、严密,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如秦律的有关条文全面具体,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等)
d、抑制奢侈,提倡节俭(如汉成帝、汉哀帝下诏制止奢侈行为,历代开明政论家对奢侈之风的警告等)
四、课堂训练:
1、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B )
A、商人奸诈不利于经济秩序的正常管理 B、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 C、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 D、中国古代经济自给自足,不需要商业经济
2、《江宁(南京)府志》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织造批准注册,给文凭,然后敢织”。这一规定能够说明:( B )
A、清政府对手工业进行严格管理 B、清政府严格控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C、清政府建立完善的手工工场审批手续 D、清政府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3、明清“海禁”政策的重要危害包括:( D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④造成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D )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
5、秦朝统一后,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其结果是:( B )
A、促进关东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 B、关东地区经济结构遭到破坏,是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之一 C、使秦国本土和六国故地均衡发展 D、巩固了关中本土,巩固了秦朝统治基础
6、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当政时也强调:“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表明西汉初年实行:( B )
A、农工商皆本的政策 B、限制商贾政策 C、禁止经商政策 D、勤俭节约政策
7、中国古代商人活动对统治者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B )
①城市繁荣,出现众多的商业都会 ②农民羡慕从商利润丰厚,弃农民经商③商人凭财势侵夺地产使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不稳定 ④奢侈之风导致人心腐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8、中国古代“禁奢侈”的政令往往难于真正取得成效,因为:( B )
A、百姓收入增加希望改善生活,不愿接受该政令 B、统治者不能带头禁奢,无法作到“上行”而“下效” C、商人的高消费败坏了社会风气 D、社会富足无需禁奢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材料三:(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观点:正确。
说明: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观点:黄宗羲认为农工商皆本,雍正帝主张重农抑商。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评价: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雍正帝的主张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关系?
关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五、课后反思:
1、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也是本课的重点,应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探讨分析,并由此深刻认识中国古代的一些经济措施和现象。其他部分教材内容,可视课堂教学的时间酌情处理,遵循“简明”的原则。
2、教材内容比较纷乱,条理、头绪不是很鲜明,学生阅读起来可能有许多障碍,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反馈情况,并加以必要的示范指导。
3、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积极主动探究相关历史问题。
长乐二中史地组 吴洪水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