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clezxzxx@126.com 校长信箱
信息检索
注册     登陆        
首页 > 历史 > 最新资讯 > 正文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2008/3/6 20:12:23     来源: 原创     点击: 2192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长乐二中  吴洪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区分“市”、“草市”、会馆、商帮、都会等概念

2、能复述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不同特点

3、能表述中国古代“市”的发展特点

4、会说出中国古代“草市”的形式特征和意义

5、能说出中国古代商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原因

6、能简单描述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对经济进步的贡献

7、能表达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参照“导学提纲”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并发现疑难问题。

2、应用阅读理解、比较法、观察法,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现象。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胆想象,合理推论,积极探究。教师在关键环节上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启发引导,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商人对中国古代经济进步的贡献,联系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

2、感悟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歧视商人,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抑制了新的经济形态的诞生,体会“重农抑商”的消极后果。

3、体会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不对称的深层原因。

二、导学提纲:

1、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有何不同特点?

2、中国古代“市”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3、中国古代“草市”的出现有什么形式特征和意义?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对促进经济进步有什么贡献?

三、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古代传统的经济思想(主流经济思想)是“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实行“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压制工商业。而实际上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提出“农工商皆本”的经济观点,中国古代商业,尽管受到压制和歧视,但仍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农工商皆本的思想:与传统主流经济思想相对立。

2、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阶段性特征)

特征——a、汉代:商运活跃(以贩运为特点,商品种类有限、稳定,商业活动范围相对固定)

        b、唐代:商旅往来频繁(反映唐朝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天南地北,无所不至。同时,还有外国商人来唐朝交往贸易,如波斯、阿拉伯商人)

        c、宋元:海外商运迅速发展(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和被非等地)

        d、明清:出现大的商帮和会馆(表明商业活动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商人聚在会馆,可以沟通商业信息,交流经商的经验和教训,更有利于商业发展)

(二)“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市”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城市商业区称为“市”,二是乡村集贸场所称为“草市”。两种“市”在中国古代都有相当的发展。

1、“草市”:(农村集市)

形式特征——a、远离城镇

            b、交通便利

            c、自然形成

意义——a、刺激了乡村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b、便利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说明:“草市”形成前,农民要出售产品,往往需要到城市,费工费时,大有不便,从而更稳固了自给自足的保守观念。“草市”的形成,便利了农民销售产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市”的发展:(发展特点)

发展特点——a、“市”和“草市”共同繁荣。

            b、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政府对“市”的管制逐渐削弱。

(三)商人重利轻离别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体会商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贡献。

生活方式——为追求商业利润而南北奔波。

社会地位——a、商人是古代社会最活跃的人群。(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精打细算)

            b、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是主流思想,商业受压制,商人受歧视,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贡献——a、促进经济流通,有利于经济繁荣。

        b、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c、促进城市的繁荣。

        d、带动了辅助商业的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艰辛——a、走南闯北,与家人聚少离多。

        b、时常面临人身与财产的安全风险。

(四)商业都市的崛起:

随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许多城市形成为商业中心,形成了古代都市的发展和繁荣景象。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都市发展和繁荣的情况。

(五)课堂小结: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特征——a、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悠久。

        b、国内贸易、边境贸易、海外贸易前面发展。

        c、随着商业发展,出现了适应商业需要的早期金融机构(柜坊)和信贷体系(飞钱、汇兑等)

        d、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活动是在压制中艰难地发展。

        e、中国古代商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称,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对经济进步有什么作用?

作用——a、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b、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c、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四、课堂训练:

1、右为宋代“济南刘家工夫针铺”印记。

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工夫针铺”;中部文

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

买上等钢条,造工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

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印记”中

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C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

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AD项干扰不大,B项因材料不能说明

“最早”)

2、汉代《四民月令》中“入米”、“出米”

谷物,三月可买布等记载,反映了:(  B 

A、乡村农业的发展

B、乡村商业活动活跃

C、城市商业活动的活跃

D、城市手工业的发展

3、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忙的主要原因。

原因——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b、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c、突破了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2)当时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迷主要产自:(  C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3)北宋后,该城市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是什么?

原因——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都城迁移。

4、下图反映了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B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商业市镇兴盛    C、边境贸易繁荣    D、对外贸易繁荣

5、假如一位唐朝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 

A、在住房的楼下开绸缎店    B、在夜市里卖瓷器    C、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D、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6、明代的“会馆”是同一地域的:(  D 

A、同类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B、手工业者制定发展计划的茶社    C、农产品集中和销售的场所    D、商人停宿、储运和交际的场所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代《关市令》规定:“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与会,日临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唐朝王建诗二首:“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汴路即事》)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十五夜望月寄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三:南宋临安的夜市,更为兴盛,据《梦梁录》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更游人始希,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草市,产生于东晋,发展于唐,到北宋遍布各地城郊,并成为定期的集市贸易。……两宋时期,农村集市已很普遍,而且很繁荣,形成一定区域的地方市场。因此,北宋政府把从农村地方贸易市场征收的商税和城市中所收的商税,列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引自张一农《中国商业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唐朝长安的商业的什么情况?

情况——政府加强对商业的管理,长安城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2)材料二说明了唐朝商业的哪些发展情况?

情况——a、唐代商业发展,出现了“草市”和“夜市”,而且十分繁荣,并带动了其他辅助行业的发展。

        b、“草市”已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夜市”的出现,说明唐朝原有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

3)结合材料三,说明宋朝商业发展与唐朝有什么不同?

不同——a、商业高度繁荣,城市中打破了“市”、“坊”界限。

        b、商业活动时间延长,出现“早市”、“夜市”等。

        c、商品种类增多。

        d、商税在政府财政中的比重增加。

五、课后反思:

1、本课重点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和“市的发展”,关键是要求学生能深刻领会我国古代商业和“市”的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征,从而在宏观上把握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特征。至于“商人地位”和“都市崛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即可,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大胆联想,挖掘学生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长乐二中史地组  吴洪水

                                                 20082

上一篇: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下一篇: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福建省长乐第二中学 No.2 Middle School Changle Fujian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502207号-1

学校地址: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上陈路87号 邮政编码:350211    闽公网安备 35018202000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