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此次公开课,尝试使用了目标导向教学法。首先提出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内容。新课的导入从生活实际入手,自然且富有吸引力;通过联系化学中有关构成物质微粒的知识,接着展示水-水分子、铁壶-铁原子、氯化钠晶体-氯离子和钠离子的图片,从宏观物质到微观微粒,创设情境,指出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由此引入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第一部分由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动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和讨论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中得到的启发,感受化学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反复、艰难的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部分主要围绕观察、比较、讨论几种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巩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明确原子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结合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从宏观到微观,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 “结构决定性质”;以镁和氧为切入口,通过比较归纳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在化学反应中的性质,配合当堂练习,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逐步过渡到化合价和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在这一部分中贯穿“导学”——“导练”——“导议”——“导评”等环节。最后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倡乐学、自学、合作学习。
最后,生化组全体教师在教研组,参与了评课,一致认为这是一堂出色的实习汇报课。同时,大家共同交流,对一堂课程度深浅的把握、节奏的掌控和师生的互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这将有助于林燕更好地完成从在校大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大家共同祝愿林燕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早日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